企業持續營運管理計畫


近年來,企業持續營運管理(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,簡稱BCM)已從單純的災難復原,擴展成為協助企業有效建立復原能力,以因應各種營運中斷或損失的有效工具。促成此一轉變的主要因素之一即為公司治理。企業為了保護利害關係人的利益,其董事會及主管機關開始要求企業必須展現持續營運管理的能力,並納入整體企業管理計畫之一環。

一、企業決策者支持並編列預算

企業持續營運管理(BCM)方案必須要由上而下推動,方能有效執行。最佳實務企業將提昇BCM效率的責任,交付予高階主管甚或董事會,藉此讓各級主管及員工瞭解公司對BCM的重視。企業同時編列BCM獨立之預算,而非列入IT費用之一部份,以確保在任何情況下,BCM均能維持運作。

二、明確定義BCM政策

企業必須明確定義BCM之政策,才能讓員工瞭解企業在持續營運上的原則及標準。這套政策不僅主導BCM方案的各項行動,也是評估方案有效性的指導方針。此外,BCM政策中所定義的原則、指導方針、最低標準與策略等,也可作為公司治理架構的基礎,據以建立管理及法令遵循等相關流程。

三、由專人負責BCM方案

BCM方案的管理相當複雜,因此,企業必須指派具執行力之人員,主動協調各營運、行政及技術部門,並提供必要的監督管理。大型企業即使偏好由各地事業單位負責BCM方案,也會指派一名總公司之高階人員負責協調指導,並管理資源的分配,以確保BCM計劃的效率及有效性。

四、建立合適的BCM架構

BCM成功的關鍵之一,在於建立一個能結合企業整體組織結構的BCM架構。對於在集中式管理文化下運作良好的企業而言,由總公司管理團隊負責BCM方案可能最有效率;反之,營運散布於多個部門與區域的企業,或許可以將BCM交由不同的部門或區域團隊負責。同樣地,集中與分散管理並用的跨國企業,需採用與營運組織結合的BCM架構,才能更有效率執行。

五、結合BCM與風險管理

許多案例顯示,今日BCM的主要驅動力與風險管理相結合。例如,法規遵循之風險管理如發生瑕疵,可能導致企業面臨龐大的財務懲罰。同樣地,執行BCM方案所蒐集的資訊,也有助於風險管理,例如,BCM方案的營運衝擊分析,便可協助風險管理主管規劃最有利的營運中斷保險計畫。因此,最佳實務企業會善加運用風險資訊於BCM的規劃上,並在風險管理政策中納入BCM政策。

全球最佳實務:資誠會計師事務所(PricewaterhouseCoopers)在台灣六個主要城市設有營運處所,為有效因應任何可能造成營運中斷之事件,資誠依據PricewaterhouseCoopers全球安全政策及標準,擬定了營運持續計劃(Business Continuity Plan),該計劃由所長辦公室負責,成員包括各營運及後勤部門主管,該項計劃並公告所有同仁週知。

以2005年底全球面臨禽流感(Avian Influenza)為例,資誠之風險控管(Risk Management)部門立即透過Notes通知同仁「因應防疫緊急應變計劃」之注意事項,計劃內容包括:應變小組組織及分工、疫情分級定義、各疫級分級之預防措施、偵測措施、疑似感染時之處理措施等,每一子計劃都有詳細之應變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,以確保萬一禽流感疫情擴散時,會計師事務所之業務能有效運作。

 

引用通告地址: http://www.alberthsueh.com/trackback.php?tbID=27&extra=416742
標籤: 持續營運典範
評論: 0 | 引用: 0 | 閱讀: 156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