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名家觀點》景氣寒冬之策略思維


經濟日報2008/12/31,A4版:《名家觀點》景氣寒冬之策略思維

2008年是鉅變的一年,不論是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金融海嘯,以及隨後衍生的全球經濟衰退,其速度之快、範圍之廣及損害之深,都是近半世紀所僅見。

台灣在此波景氣寒冬之際,正逢政黨輪替、兩岸關係解凍及經濟轉型之際,不論是政府、企業或人民,都要有洞燭機先的策略思維,才能轉化此一短期危機,成為長期發展之契機。

在景氣低迷之際,最重要的策略思維是回歸基本面,即重建「實」及「信任」的文化。此波金融風暴主因之一,係投資者奢望獲得不合理的高報酬,誘使金融機構設計高槓桿的商品所造成,究其根源,乃是人性的貪婪及脫離基本價值。因此在不景氣時,首要建立的思維是Back to Basics,也就是「實」及「信任」的文化。

國家社會的長期發展,最重要的基礎在「教育」與「體制」,以我國現況來說,世界經濟論壇(WEF)發布之「2008 到 2009全球競爭力報告」,我國於今年滑落至第17名,落在新加坡(第五名)、香港(第11名)及韓國(第13名)之後。

在評比的12個分類指標中,我國的體制及金融市場成熟度,分別落居第40及第58,名次降低最多的分類指標為健康及初等教育(第六降至第20)及高等教育及訓練(第四降至第13)。顯見體制及教育是我國競爭力下降的根本原因。政府在面對不景氣之際,除了短中期之振興經濟方案以外,也需大開大闔的在教育及體制上,深入研究當前瓶頸,並參考國際先進國家之經驗作法,大格局的作長期的規劃與投資。

第二點是以興利建構長期競爭力。回顧歷史經驗,企業面對不景氣,如果只是緊縮支出,並無法確保能安然度過難關。永續經營的典範企業,能敏銳地觀察環境的改變,例如:精準掌握市場的未來演變、客戶的需求改變與競爭者的動向等,以興利的思維,分析企業的利基與機會、擬定策略、主動出擊。並視景氣變化情形,即時修正策略,讓企業在不景氣時,不僅能嚴謹控管風險,更能在景氣變動中,抓住契機,以興利的思維,作有策略的變革與投資,以建構長期競爭力。

第三點是用創新專注於核心價值。「最壞的時代,也是最好的時代」,企業在不景氣之際,不僅要立即因應環境變化,調整營運模式,將企業的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。更要有創新之思維,不論在組織文化、營運模式、人才晉用或成本管理等方面,都要突破傳統框架,以創新之思維專注於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並落實執行,以創造比競爭者更卓越(Be distinctive)的企業價值與優勢。

最後一點是在不景氣時,更要肯定人員之價值。人才是組織發展最重要的基礎,一般企業,面對不景氣的動作是裁員、減薪或是無薪假,此一作法,在短期內雖可以降低成本,但長期而言,將減損員工與公司間的互信與認同感。永續經營的企業,在不景氣時會肯定員工的貢獻,讓優秀的人員有安全感,以避免人才流失。同時強化權責(Accountability)及績效評估,建立同仁的責任心及組織的競爭力,並確保企業的獎酬與人才培育制度能吸引優秀之關鍵人才,為下一波的景氣復甦做好人才儲備。

景氣循環是經濟社會必然的現象,雖然每一波景氣循環的現象、波動及周期並不規則,但它像節氣一般,冬去春來,終將復甦。寒冬必然是冷酷的,難免會有企業或個人因熬不過酷寒而出局。然而也因此讓重視基本價值、有興利及創新思維,並重視員工貢獻的卓越企業,能在景氣寒冬中掌握契機,為景氣復甦作好勝出的布局。

 

引用通告地址: http://www.alberthsueh.com/trackback.php?tbID=156&extra=451397
標籤: 掌握景氣循環的策略思維
評論: 0 | 引用: 0 | 閱讀: 63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