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1 
瀏覽模式: 普通 | 列表

遠見:【職場話題】35歲,為什麼還沒被重用?

作者 / 陳芳毓  2014/6/18


35歲,在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眼中,是「魔之15年」的起點。

這年紀的人大多已工作10年,開始邁入職涯分水嶺:有人進入主管接班梯隊,有人接下更具挑戰的任務,但卻有更多人彷彿著魔般,失去目標,志氣消磨,庸庸碌碌等待退休。

如何做好準備,迎向機會與壓力並存的35歲?

曾任鴻海、華碩、台達電簽證會計師的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,在《35歲,為什麼還沒被重用》書中提到,他的經驗是「把每一件經過手邊的事,做到最好。」

第一, 痛可以叫出來,但不要每天哀

薛明玲高中時舉家北遷,因為錯過轉學考試,足足有半年沒學校念,只好跟著哥哥畫電影海報、吊電影看板。

「難道要這樣下去嗎?當然不行!」他決定盡快就學,偏偏前三志願名校只收夜間部轉學生,他只好退而求其次,進入板橋高中日間部。

這番折騰,使薛明玲高中讀了4年,也讓他認清,每個人都要掌握自己人生的發球權。

第二,強記硬背不夠,還要有獨到見解

入行時,薛明玲把法條背得滾瓜爛熟,有問必答。正當他暗暗得意,卻被一位知名上市公司董事長打槍:「薛會計師,你講的都對,但沒有人聽得懂!」

另一次衝擊,發生在美國求學時期。由於事先公布考題,薛明玲便努力背誦課本上的答案,再原封不動寫在考卷上。不料教授卻不給他成績,原因是「沒有作答」。

「你寫的都是教科書作者的見解,」教授問薛明玲,「你是否願意再考一次,寫下真正屬於自己的看法?」

兩記當頭棒喝讓薛明玲明白,唯有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想法,才能變成客戶和同仁聽得懂的語言,這才是不會失業的本錢。否則,對方去看書豈不更快?

第三,可以換樓梯,但別爬兩三階就換

進入資誠第3年,薛明玲因與直屬主管意見不和而離職。大學時代恩師、資誠創辦人陳振銑立刻找他來念了一頓:「人生不是不能換樓梯,而是不能爬兩三階就換。更糟的是,連換到哪裡都不知道,就好像把原來爬的樓梯也拆掉一樣!」

後來,薛明玲進入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,待遇與職稱都很優渥。但他發現,每天的工作只要短短幾小時就能完成,不如在事務所有挑戰性。10個月後,他毅然辭職報考會計師執照,最後又回到資誠。

這段離職又回鍋的經驗,使薛明玲領悟到一個因果定理:遇到事情不必急著辯解,因為事實不會因為辯解而改變。有過則改,無過則勉。誤會解開後,對方反而會更珍惜你。

傳承:逾60歲不輕言退休 企業家應面對接班問題

【聯合報╱記者林上祚整理】

2014.06.13 04:52 am

古有明訓,「富不過三代」。資誠在2010年做過一項全球調查,發現企業傳給第二代後,成功接班的比率僅四成,能夠傳到第三代的比率只剩13%,傳到第四代比率更低,只剩下3%。

台灣50年代經濟起飛,許多企業第一代創辦人多在50年代後創業,科技業則是等到80到90年代才開始創業。
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在台積電設立二位共同執行長,並宣示要做到93歲,原定60歲退休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,目前也暫不思考接班問題;然而,長期投資這二家企業的機構法人,最關注的議題仍是接班的問題。

資誠二年前調查持有二成以上控制性持股的上市櫃公司大股東,發現六十歲以上企業大股東,六成沒有明確接班規劃。

資誠針對台灣企業問卷調查,「企業未來五年面對那些挑戰?」的問題,企業主最關心能否持續創新(67%),其次是整體經營環境、價格競爭,如何吸引關鍵人才排第四,接班不是企業主現階段主要擔心項目。

台灣有130萬家中小企業,涵蓋850萬就業人口,這些企業23%成立逾20年,另外5%成立10到20年,多半黑手起家,人治色彩濃厚,缺乏對第二代接班的輔佐機制。

從管理學角度來看,股權與經營權合一的接班模式,可降低代理人風險,提高決策效率,但也面臨第二代能力與歷練是否足夠的不確定性。

資誠先前的研究顯示,台灣家族企業由第二代接下經營權的比率有57%,只繼承股權但經營權交給專業經理人的比率為17%,透過股權轉讓退場的比率則有17%。

退場的股權轉讓對象,則以其他公司跟私募基金較普遍,二者各占33%,將股權轉讓給經營團隊的只有14%,「豬養肥了,不想賣;養肥了豬變瘦又不捨得賣」,是台灣企業主面對潛在買家,最大的心理障礙。

就像潤泰集團負責人在挑選接班人過程,強調「能否捲起袖子」一樣,台灣企業家面對世代交替,必須積極規劃接班事宜,第二代在接班過程,也要思考如何傳承第一代勤奮工作態度,並且懂得對老臣以禮相待、隨時請益,第一代安排第二代進入決策圈過程,必須要以身作則,同時未雨綢繆,為日後家族股權紛爭,建立衝突預防機制。

 (本文由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薛明玲口述)

當責:把每一件經過手邊的事做到最好

【2014/06/08 聯合報】

【聯合報╱賴燕芳】

又是考試旺季,現任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的薛明玲曾經是個「背多分」,但是,他在美國念企管碩士時選修了一門「國際經濟」,才由教授一語驚醒夢中人,他因而領悟到「表達自己想法」的可貴。

當時教授考前就已告知考題,他很賣力記住課本的字句,「現背現寫」滿意地交卷。但奇怪的是,教授並沒有給他成績。他百思不得其解地去問教授,結果教授說他沒有作答,因為考卷上所寫的都是教科書作者的見解,還問他願不願意再考一次,表達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想法。

所以,他在擔任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時常跟同仁說,當客戶詢問稅務問題時,如果只會說「依照所得稅法第幾條第幾款規定……」那麼,客戶為什麼要問你呢?他們直接打電話到國稅局服務中心,獲得的回覆不是更權威嗎?更重要的,還免費!

會計師提供給客戶,不只有專業知識,而是經過深度思考後的可行建議,如此才能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。這就是別人無法取代的專業價值,也是確保自己不會失業的本錢。

其實,薛明玲的求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,回顧高一結束後的暑假,因為舉家遷移台北之故而錯過高中聯合插班考試,因此,他有半年時間跟著哥哥,做繪製電影院廣告以及吊看板的工作。這期間他常常自問:「難道這就是我終其一生要過的日子?」

「當然不是!」他決定儘快繼續就學,於是參加次年寒假高一下學期的插班考。也因為這般折騰,他足足念了四年的高中。然而,這加長版的高中生活並沒有白費──他認清人生不但需要努力,還必須掌握自己的發球權。

對於大學聯考,他的第一志願是師範大學美術系。當時有位長輩好言勸他,只有兩種藝術家會出名,一種是英年早逝,另一種則是終生潦倒。薛明玲自忖,這兩種人他都不想當,最後就務實地選考法商組。

他退伍後到事務所工作,一個看起來什麼都不懂,頂著平頭、初出茅盧的小夥子,初嘗「拿客戶的錢卻挑客戶毛病」的不受歡迎滋味。他決心要讓自己成為一個「客戶期待來訪的人」,於是開始認真觀察最常接觸到的會計主任,腦子裡到底都在想些什麼?

他注意到公司的會計,最關心的是會計如何與稅法結合與運用,例如,承做汽車分期付款銷售的客戶,最頭痛的是「客戶倒帳如何處理」;藥廠客戶最煩惱的是「行銷所發生的費用如何列支」;或是科技事業的公司及其股東「如何合法地運用租稅獎勵」。

知道客戶的難處後,他非常用心地消化整套稅務法規,嘔心瀝血地將每一個常見的稅務問題,整理出兩頁A4的「實用秘笈」送給客戶。果然,他的用心和專業,讓他很快地成為客戶的好夥伴,也迅速建立起他的「專業知名度」。

有系統地整理秘笈,這是他「把每一件經過手邊的事做到最好」的最佳寫照。沒有人要求他要這麼做,但是透過這兩頁秘笈,他不但拉近了客戶關係,也把競爭門檻拉到一定的高度。

●摘自大立文創出版《35歲為什麼還沒被重用?薛明玲會計師教你數字以外的工作學》

  • 1